海纳百客

海纳百客

儿时游戏——跳房子(女孩子玩得多一些?)

吃瓜阿阳

友情提示点击顶部放大镜 可以使用站内搜索 记住我们的地址 www.hainabaike.com

文/祁河

"小棒棒,细又长,黄土地上画间房。小瓦片,四方方,我和伙伴来跳房。房子宽,房子长,房间大小不一样。左一跳,右一跳,好像青蛙跳水塘。你也跳,我也跳,跳得西山落太阳。"

 

这是小时候玩"跳房"游戏唱的首童谣。与踢毽子、打沙包一样,男娃和女娃都能玩,而且可以一块玩,十分有趣。跳房子有时也叫"跳飞机",叫"跳房子"好理解,因为玩到最后要看谁占的房子多;为啥叫"跳飞机"呢?可能是画在地上的格子,有两只像伸出的翅膀有点飞机的模样吧。总之,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十分流行。

 

"拾粒小石子,地上画格子,大格子,小格子,画好格子跳房子。"所谓要跳的"房子",就是先用粉笔或画石,有时干脆用树枝或随手拾块瓦渣、石子在空地上画出1到9个连在一起的格子,标上数字。其中,4、5和7、9为长方型并排,第9个为三角或半圆型的房顶(也叫天),其余1、2、3、6为正方型。

 

雍村大院的跳法和规则依稀记得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将"子"(沙包或瓦片、石子、铁盒子)依次扔到不同的格子里,然后单脚跳进除丢有"子"(越过)的格子,遇4、5和7、8、9则可双脚落地,至有"子"的格子要金鸡独立拣起跳过,回到出发点再将子投到下一个格子直到房顶(天),到7、8后要背对着"天"将"子"拣起,然后跳回支或跳出"天"外,最后背对房子投出子,落在哪个格子哪个就是跳者的"房子",作上记号,下次跳时就可以在那里双脚落地或休息。在跳的过程中,"子"扔不进应扔进的格子里,或扔过界、脚踩线,在并排格子、天空和自己的房子之外双脚落地就算犯规,改由下一个人跳。以最后谁占的房子多为胜利。

 

另一种是将"子"掷进格子后,逐次用单脚跳入并踢进下一个格子。踢到并排的格子时,须用双脚夹住"子"跳起将其甩到下一个格子,到达"天"外后,再用双脚夹住"子"扔回格子里;或者原路返回到起始线,用双脚夹"子"甩进哪个格子,这个格子就成了自己的房子。规则同第一种一样,完成或犯规后,由下一个人来跳。

 

跳房子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两个人或一群孩子分成两队玩。由于它的运动量适中,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跳跃、平衡、投掷、目测和手脚的灵巧、身体的协调能力,同时还可以培育他们的团结协作、遵守规则、克服困难、争胜向上的意识,能够让大家乐在其中、益在其中,不仅吸引了孩童,有时还能让大人们驻足观赏,甚至也下场一试高低。

 

玩这个游戏的当然以女孩子为主,我的三个妹妹都跳得很好。院子里还有云霞、魏萍、李红年龄相仿的女孩儿,作完作业和家务就占据有力地界一边跳、还一边唱:"三月里来桃花红,一跳跳进桃花房。四月里来杏花香,一跳跳进杏花房。五月里来蔷薇笑,一跳跳进蔷薇房。"男孩儿见着,也不甘落后,放下手中的铁环、弹弓也加入进来,唱的却是:"请,请,请,请进诸葛八卦阵。退,退,退,退到刘备的荆州城。"也不知从哪儿学来的词,更不晓得哪儿来的这大的劲。

 

现在才知晓"跳房子"的游戏起源于帝国时期,主要用于步兵的军事训练。房子的样式为罗马教堂的平面图,有圆形穹顶和十字架。后来罗马的孩子们开始模仿这种训练,找自己的场地划出房子的图形,约定了投掷石子的评分规则。随后这个游戏蔓延至整个欧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据说传到中国相对晚些,"跳房子"开始于19世纪的清代,由外国传教士们开办的教会学校带入并逐渐本土化。

 

其实我感觉"跳房子",还有对安居的一种期许。那时候基本都住大杂院,包括省委家属院还没有一座楼房。我家七口起初就挤在"圆门"的两间平房里,也就二十多个平方。1968年搬至雍村,成为三间半带一个厨房的小院,又潮又湿,直到1980年才搬到省外办的家属楼,不过面积仍然不大,做饭还要烧蜂窝煤。

 

如今城里高楼林立,房子越住越好。我已安居乐业,但新小区则再看不到孩童们跳房子的身影,也许是自己老了,总是怀念过去那些好玩的东西。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