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客

海纳百客

蒙古鹿棋 蒙古族鹿棋 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吃瓜阿阳

友情提示点击顶部放大镜 可以使用站内搜索 记住我们的地址 www.hainabaike.com

历史渊源

蒙古鹿棋,蒙古语称 “宝根·吉日格”,是蒙古族传统娱乐项目之一。据考证:鹿棋起源于七、八世纪以前,古代游牧人的娱乐活动,除了赛马、斗骆驼和舞蹈之外,还有鹿棋等娱乐活动。在古老的阴山岩画中发现有这种棋盘。

游戏特点

此项游戏简单易学、启迪智慧,深受人们喜爱,并世代传承。在旧时,鹿棋棋子一般由牛拐做成的,民间也多用铜钱或小石子、米粒代替,鹿棋棋子分为鹿(蒙古语称包哥)和狗(蒙古语称脑头)。棋盘是画在纸上或沙土上的一个正方形,其内各有5条纵横线,斜线6条,交叉成25个点。在中心纵线两端各有一座呈三角形的平顶“山”和呈菱形的尖顶“山”(蒙古语称乌拉),其内有十字线,也构成几个交叉点。

对弈的两个人各执2“鹿”或24“狗”。赛前先摆子,布局是把2个“鹿”摆在两侧的“山”口,把8个“狗”摆在棋盘内中央的8个点。行棋方法是:如果“鹿”在同一条路线的位置上从一边的位置跳过“狗”走到另一边的位置,就吃掉了被跳过的“狗”,将其从棋盘上取下来。在与“鹿”同一条线上两个“狗”挨着排列时,“鹿”不能吃“狗”。隔两只狗也不能吃,每走一次,狗可以加一棋子。也就是执“狗”的人将摆在棋剩下的16个“狗”,每步任选空余位置摆一子。依次“狗”全部摆到棋盘后,移动棋盘上“狗”,努力使两狗相连,阻止鹿吃狗,同时设法围住“鹿”。 “鹿”被狗圈住,执“鹿”者输棋;狗不能围住“鹿”执“狗”者为输棋。民间也有将此棋艺的“鹿吃狗”称为“狼吃羊”,是传统的启智类游戏。

传承价值


1、蒙古鹿棋是蒙古族传统的竞技娱乐项目,是蒙古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棋类,长期以来丰富着蒙古人民的生活。

2、蒙古鹿棋棋盘纵横交错,变化无穷。千百年来,在蒙古族民间一直盛行不衰。“鹿吃狗”到“狼吃羊”的演变,也表现出了游牧民族与牲畜的密切关系和人能征服和驯化动物的能力。

3、蒙古鹿棋是蒙古族民间典型的棋艺之一,历史悠久、群众性强。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在智慧类的民间体育中有着很好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有着较好的借鉴作用。

4、蒙古鹿棋体现了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是激发人们斗志、建设精神文明的大众性传统项目,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文化建设有着很好的实用价值。 此外,鹿棋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对研究蒙古族的绘画、棋艺等有着独特的艺术参考价值。

濒危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蒙古族赖以生存的草原环境、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过去,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鹿棋,已经被现代的网络、电视以及其他文体活动所取代,到21世纪初,只有偏远地区的蒙古族群众,时常对弈鹿棋,其原生态的更多内容难以保持。一些棋艺较好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有的相继谢世,传承人较少。在流行的各类文体活动中,蒙古族传统的鹿棋并非其中的内容之一,其衰弱趋势日益严重。

保护措施


为了抢救和保护郭尔罗斯蒙古族传统的鹿棋竞技娱乐活动,吉林省前郭县已制定了并在努力实施保护计划。2007年5月,县人民政府已将其列入前郭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4月,松原市人民政府又将其列入第一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公示,并计划申报省级第二批名录。2009年9月11日,蒙古族鹿棋,由吉林省前郭县申报,经吉林省政府批准为“吉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增补项目”。同时,蒙古族聚居的查干花镇计划由草原文化馆举行鹿棋比赛,鼓励蒙古族群众传承棋艺。前郭县县文化主管部门还将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通过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此外,还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传承后继有人,使蒙古族鹿棋这种传统娱乐项目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在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前夕,阿左旗巴彦浩特多功能体育场举办了阿左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蒙古鹿棋等项目列入展演项目,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眼球。使更多人认识了蒙古鹿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标签:

    发布评论 条评论)

    评论列表